重慶大學A區一教學樓
重慶卓越工程師學院揭牌儀式
重慶大學虎溪校區云湖風光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高等教育與祖國共進、與時代同行,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格局性變化。
非凡10年間,重慶大學始終以先鋒姿態,主動融入重慶和國家發展大局,勇挑重大擔當,深入推進“雙一流”建設,推動學校內涵發展、特色發展、高質量發展。非凡10年來,重慶大學師生傳承弘揚重大精神,展現出踔厲奮發、篤行不怠的精神力量,讓青春之花綻放在祖國和人民需要的地方。
在傳承中擁抱創新,在創新中驅動發展。
站在新時代的新坐標上,重慶大學將持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智力支撐、人才支持。
黨建引領“提高度”
讓黨旗在“雙一流”建設中高高飄揚
在定點幫扶云南省綠春縣期間,重慶大學先后選派40余名專家教授和校友企業家授課,累計開展各類培訓班55期,培訓黨員群眾6100余人次、“鄉賢能人”和村級黨組織書記近4000人次。學校為綠春縣制定“五幫五促”幫扶方案,從黨建、文化、教育、產業和醫療五方面精準發力,讓黨旗高高飄揚在鄉村振興一線。
2020年5月,云南省綠春縣退出貧困縣行列,學校幫扶舉措獲評第五屆教育部直屬高校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典型項目。
這場幫扶行動不僅折射出高校黨建工作的初心和使命,更凸顯出以高質量黨建引領推動高校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決心與行動。
“加強黨對高校的領導,加強和改進高校黨的建設,是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的根本保證。”牢記殷殷囑托,重慶大學構建學校黨委、二級黨組織、黨支部、黨員“四位一體”組織工作體系,深入實施“強基”工程、“渠道”工程、“鑄魂”工程、“先鋒”工程、“數字”工程、“種子”工程。如在實施“渠道”工程中,學校在強化“黨建帶團建”工作的同時,常年舉辦高層次人才黨史國情研修培訓班,強化對高層次人才的政治引領。又如在實施“先鋒”工程中,學校堅持以“一院一品”引領院系黨組織“五個到位”,以“一支一特”推進基層黨支部“七個有力”,以“雙帶頭人”建設彰顯“頭雁效應”,推動基層黨組織全面進步、全面過硬。
10年來,學校發展黨員約2.5萬名,設有二級黨組織44個。重慶大學黨委獲評首批“全國黨建工作示范高校”培育創建單位并通過驗收。5個黨組織通過全國黨建工作“標桿院系”“樣板支部”培育創建驗收。
如今學校黨建工作已深入辦學、治校、育人等多維領域,引領著學校高質量發展,切實擔負起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的職責使命。
大思政課“延廣度”
多維整合釋放“三全育人”強磁場
只要有學生在的地方,就是大思政課的“課堂”。
2022年4月,重慶大學入選“一站式”學生社區綜合管理模式建設自主試點高校,橫向打造教室、實驗室、圖書館、宿舍、食堂、場館六大育人陣地和虎溪示范區,將育人工作延伸至校園全域。
這里有14個學生工作站、20間黨團活動室和122間多功能活動室,還有“時政講壇”“美學之道”“國際圓桌派”等50余項品牌活動,“時時育人、處處育人、人人育人”的氛圍濃厚。
大思政課之“大”,“大”在校內有陣地、校外有平臺。
據悉,重慶大學將思想政治教育、勞動教育與實習實訓、創新創業、志愿服務、社會實踐緊密結合,建立起410個校外實踐基地。
大思政課之“大”,“大”在內容更實、形式更多。
近年來,重慶大學實施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哲學社會科學課程、專業教育課程改革,深入挖掘每門課程的育人元素,建立課程育人元素庫和課程育人案例庫,《土建概論與研討》入選教育部首批課程思政示范課程。
在以文化人方面,學校將多種文化以新方式融入師生生活,引領他們體驗川劇藝術,參加紅巖革命故事展演……促使川江號子、民間美術、民族音樂成為閃亮的文化名片。以“紅巖精神”為代表的藝術創作、讀書班、故事會等也日漸成為校園文化生活主旋律。
作為全國首批“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高校,重慶大學科學統籌各領域育人資源和育人力量,不斷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入選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創新發展中心承建單位,入選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網絡育人精品項目,同時還鑄就了一批教書育人楷模,其中鮮學福院士獲全國“最美奮斗者”稱號,袁利老師獲全國“最美輔導員”,蔣興良教授獲“全國最美野外科技工作者”,廖強教授團隊、李百戰教授團隊獲“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
人才培養“加力度”
育“大工程觀”復合創新型人才
培養40余萬名高素質人才、40余人當選兩院院士,5年獲得4633項各類獎項……數字無言卻有力。重慶大學在造就“學術大師、興業英才、治國良才”上勇當先鋒,匯聚多方力量持續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使重大學子在學科交叉、跨界融合的學習中,在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實踐中,經風雨、見世面、壯筋骨、長才干。
作為一所以工科見長的綜合性大學,重慶大學著力從頂層設計、關鍵要素和持續發展機制,聚焦引領未來的工程創新人才培養,開展了系統探索與改革。
回溯重慶大學不斷革新的人才培養軌道,早在2012年,重慶大學就圍繞國際化、理工交叉、文史哲復合型人才進行探索,先后成立了弘深學院、博雅學院、重慶大學—辛辛那提聯合學院。到2018年構建“通識教育+專業教育+創新創業教育”本科人才培養體系,全面培養“5C”核心復合型人才,再到2021年成立本科生院,全面推進大類招生、大類培養、大類管理……
創新的人才培養模式持續擦亮“工”字品牌,重慶大學在新工科建設中碩果累累,被譽為新工科人才培養的“重大經驗”。30門課程被認定為首批國家級一流課程,72.7%的專業進入國內同類專業排名前20%,數學、物理兩個專業入選國家“強基計劃”等,具有“大工程觀”的復合創新型人才隊伍日益壯大。
在這個過程中,地方政府與企業作為同行者、參與者、受益者,與重慶大學攜手孵化出重慶大學明月科創實驗班、重慶卓越工程師學院等,加快人才鏈、創新鏈、產業鏈深度融合。
隨著人才培養的供給端與需求端愈發契合,重慶大學在人才就業方面也喜結碩果,學校以組織保障、育人保障、資源保障、服務保障“四重保障”護航就業路,畢業生去向落實率穩定在95.6%左右,為國家和地方經濟提供大量而優質的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
下一步,重慶大學將進一步促進理工交叉、文工交叉、醫工交叉,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鮮明、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專業體系,努力培養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和重任的時代新人。
學科建設“創效度”
多門學科水平邁向“世界一流”水準
學科建設關系高校的辦學實力、學術地位和核心競爭力,是大學的“立校之本、發展之基”。
重慶大學堅持“對標一流、追求卓越、服務發展、引領未來”的辦學思路,統籌推進新一輪“雙一流”建設,把學校傳統的優勢學科做強,把國家戰略急需的學科做精,把新興交叉融合的學科做實,不斷強化學科高點,培育學科重點,扶持學科增長點。
其中,基礎研究是破解“卡脖子”難題的關鍵,也是加強基礎學科建設的意義所在。學校根據“雙一流”建設要求和學科建設發展規劃,新增學科、重組學院、高起點建設醫學學科等一系列做法讓工科做優做強,也讓基礎文科和基礎理科躍升新高度。
隨著基礎學科優化調整布局,機械、電氣、土木等學科也邁向“世界一流”水準。發明高精度蝸輪母機誤差溯源及調控技術,成功研發出國內首臺具有在機檢測功能的高精度數控蝸輪母機,研發出全球首套電網覆冰預報預警系統,開建我國首個“空間太陽能電站實驗基地”……王牌學科彰顯王牌實力。
近年來,重慶大學在基礎前沿學科、傳統學科現代化建設等方面潛心耕耘,綜合施策,業已漸出成效。學校自然指數排位逐年大幅提升,2022年位居全球高校第80名,反映其國際高質量基礎研究能力和科研水平均得以快速提升。同時,世界一流學科的打造也帶動了一批優勢學科的優化建設。學校7個學科進入軟科中國最好學科前10%,其中4個學科進入前5%;9個學科進入軟科世界一流學科前100名,其中7個學科進入世界前50名。
學科“美美與共”的氛圍也成為孕育新學科、新平臺的“土壤”。
“十三五”期間,重慶大學成立醫學部和醫學院,高起點建設醫學學科,2022年獲批“臨床醫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現已建成“神經智能研究中心”“精準醫學研究中心”“創傷急救研究中心”等研究平臺,并在神經生物學、腫瘤學、急救與創傷醫學、分子醫學和再生醫學等研究領域形成了一定的學科特色與優勢。
建好學科的同時,重慶大學還加強分析測試中心、電鏡中心等學科平臺建設,以提升學科發展支撐能力。以電鏡中心為例,不但擁有全球空間分辨能力最高的商業透射電鏡,其自主研發的世界首臺具有三維晶體學與三維位錯表征能力的透射電鏡和世界首套像差校正超快自旋極化低能電子顯微鏡填補了全球電鏡領域的空白。
此外,學校還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國家重大需求,立項建設極端環境高端裝備研發與試驗平臺、多功能大氣邊界層風洞試驗系統,推進未來芯片、量子材料、合成生物學等高端共享原始創新平臺建設。
隊伍建設“增厚度”
架通引育、發展、成長的“立交橋”
“人類之文野,國家之理亂,悉以人才為其主要之因。必人才日出,然后事業日新;必事業日新,然后生機永暢。”重慶大學的《成立宣言》中明確將匯聚人才、培育人才作為學校的“第一使命”。
春秋代序,歲月崢嶸。近10年,重慶大學不斷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起“3+7”人事人才政策體系,打造出“四層次七類別”引育金字塔崗位體系,架通人才引育、人才發展、人才成長3座“立交橋”,讓人才引進擴增量、人才培育盤存量、留才生態激變量。
如何將人才引進來?學校打造“四層次七類別”人才引育金字塔崗位體系,開啟與“高精尖缺”人才的雙向奔赴,5年來引進國家級人才34人。重慶大學一邊目光向外“引高人”,優化人才結構;一邊目光向內“育人才”,盤活存量資源,人才體系中部分重點崗位對校內教師同樣開放。
如何讓人才“來了就是重大人”?重慶大學制定了“3+7”人事人才政策,構建起多層次、多維度、系統性的人才隊伍發展制度體系,將“唯才是舉、唯能是用”的人才發展理念貫穿始終,讓優秀人才安身、安心施展抱負,5年時間里持續放大的“磁吸效應”讓國家層次標志性人才從68人次增至236人次,新增院士3名。
如何讓人才更有才?重慶大學以“學校引領—學院主導—個人研修”的方式,持續開展教師培訓、教學改革、研究交流、質量評估、咨詢服務等各項工作,讓一批青年創新人才“冒尖”出來,在科研與教學一線當主角、挑大梁,發揮最大潛能,創造優秀成果。
重慶大學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學校將在人才梯隊配套、科研條件配套、管理機制配套等方面開展更高水平的人才隊伍建設,加速海內外高層次人才聚集,優化人才隊伍結構,實現學校人才質量、創新能力、人才培養水平的整體提升。
科技創新“拓深度”
瞄準前沿下好“先手棋”提升競爭力
高校是基礎研究的主力軍、原始創新的主陣地。
交叉融合,相生共贏。重慶大學從頂層設計出發加快構建“1+5”科技創新體系,由“科學技術發展研究院”1個科研管理機構和“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先進技術研究院”“技術轉移研究院”“產業技術研究院”“國際聯合研究院”5個科研實體共同組成,以學科交叉沃土涵育科技創新之花,形成基礎研究、技術創新、工程實踐、成果轉化、產業培育的科研全鏈條組織模式,實現“從0到1”的原始創新到“從1到N”的枝繁葉茂。
重慶大學充分發揮創新資源聚集、基礎研究深厚、交叉平臺廣布的優勢,不斷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前瞻布局新的科研平臺,深度融入國家戰略和地方經濟建設主戰場,研發出的科研成果勢如朝陽,綻放奪目光芒。
在西部(重慶)科學城核心地區高質量建設重慶大學科學中心;開展預研工作,啟動建設超瞬態實驗裝置;加快推進環重慶大學創新生態圈建設,已形成“一校兩區六圈多點”空間布局;牽頭成立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高校聯盟,廣泛開展成渝地區校地、校企合作。
學校牽頭研制嫦娥四號生物實驗載荷“月面微型生態圈”,獲評“探月工程嫦娥四號任務突出貢獻單位”;“高層鋼—混凝土混合結構”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牽頭承擔了“科技冬奧”重點專項中的“嚴寒山地地基處理及大面積高容量臨時設施安全運維關鍵技術”等多項課題和任務……
今年智博會上,重慶大學更是攜40余項科技創新成果驚艷亮相,包含基于納米發電的空氣自凈系統、面向健康“智”家的集成電子織物新技術、空氣放電自由基果蔬保鮮系統等眾多新產品、新技術,以大成果支撐大產業、服務大發展,為重慶打造“智造重鎮”“智慧名城”注入了鮮活動能。
新時代開拓新征程,新使命推動新作為。
重慶大學將持續深入推進、高質量推進“雙一流”建設,主動擔當回答中國之問、彰顯中國之理的歷史責任。
原文鏈接:https://epaper.cqrb.cn/cqrb/2022-10/16/024/content_rb_3075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