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至3日,儲能科學與工程學科發展戰略研討會(以下簡稱“研討會”)在重慶市召開。此次會議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以下簡稱“基金委”)工程與材料科學部工程科學一處資助,重慶大學主辦,重慶大學國家儲能技術產教融合創新平臺(以下簡稱“儲能平臺”)與低品位能源利用技術及系統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聯合協辦,主要圍繞儲能科學與工程學科的發展趨勢與方向、儲能領域學科發展建議、儲能科學在多能互融中的作用等議題進行了深入研討交流。
中國科學院院士、空軍工程大學李應紅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廈門大學孫世剛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學何雅玲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宣益民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歐陽明高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重慶大學潘復生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黃震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學趙天壽教授以及線上連線出席的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武漢巖土力學研究所楊春和研究員,基金委工程與材料科學部工程科學一處處長關永剛,重慶市科學技術局黨委委員陳炳才,重慶大學副校長盧義玉等領導嘉賓出席會議,來自全國高校、中科院、國家儲能技術產教融合創新平臺等杰出專家學者以及東方電氣、南方電網等頭部企業代表70余人參會。研討會由重慶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院長、儲能平臺主任廖強主持。
盧義玉在致辭中對各位院士、基金委領導、重慶市科學技術局領導、各位兄弟院校專家學者、各合作企業長期以來對學校的關心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謝。他指出,儲能技術是推動全球能源格局革命性、顛覆性調整的重要引領技術,加強儲能技術領域人才培養和科技攻關是推動我國能源轉型和實現“雙碳”目標的必然要求。重慶大學積極參與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和戰略布局,高度重視儲能領域的研究與創新,積極推動儲能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從制度人才培養、組織科學研究、經費技術攻關等全方位為儲能技術產業發展和國家能源結構轉型貢獻力量。
陳炳才就重慶市科技創新發展背景與儲能技術發展利好政策作了詳細介紹,表示重慶作為國家重要的能源基地和工業基地,在裝備制造、儲能材料、新能源汽車等領域基礎雄厚,未來要通過政策引導、科研項目設置、創新平臺建設等舉措,大力支持儲能領域科研攻關和成果轉化,為我市儲能產業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關永剛針對本次研討會召開的背景和目的意義進行了深刻闡述,強調儲能科學與工程學科要在國家能源轉型發展與新型能源體系建設過程中起到“文明的基石,發展的動力”的重要作用,希望各位與會專家針對儲能領域發展存在問題和未來方向暢抒己見,共同為我國儲能創新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
大會特邀報告環節,上半場由南京理工大學副校長李強教授主持,黃震圍繞“可再生合成燃料”、孫世剛圍繞“電化學能源挑戰與創新發展”、歐陽明高圍繞“新型電力系統的全周期儲能技術”先后作主題發言。下半場由中國科學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所長陳海生主持,趙天壽圍繞“可流動能量載體實現長時儲能”、潘復生圍繞“鎂基儲能材料現狀與發展前景”、楊春和圍繞“深地儲能機遇與挑戰”先后作主題發言。
本次研討會根據儲能形式,設置了燃料儲能、物理儲能及儲熱、電化學儲能三大分論壇。來自全國各地的21位儲能領域杰出專家學者圍繞主要議題進行了主題明確、內容豐富的特邀報告,與會專家進行了充分討論,深入交流、共享成果。
燃料儲能分論壇
電化學儲能分論壇
總結匯報環節,重慶大學李俊教授、北京科技大學馮妍卉教授、重慶大學陳蓉教授根據各分論壇的研討成果,代表燃料儲能、物理儲能及儲熱、電化學儲能分論壇,圍繞各儲能方向發展瓶頸、前沿發展方向和目標、基礎研究發展建議、儲能與綜合能源系統多能互融領域相關建議等主要內容依次進行了總結匯報。
閉幕式上,關永剛高度肯定了本次研討會的討論成效,并對專家學者就相關討論議題的精心準備表示感謝,強調未來要進一步瞄準國家能源轉型和能源安全的重大需求,搶占新型儲能高地,為推動儲能領域的高質量、多元化發展貢獻科技力量。
來源: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
作者:張世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