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慶大學收到來自瑞金中央革命根據地紀念館的感謝信,對重慶大學劉漢龍教授團隊大力支持瑞金紅井紀念碑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工作表示感謝,高度贊揚了劉漢龍教授團隊用科技創新成果無償修復紅井紀念碑的大愛無私的情懷、科學嚴謹的態度、開拓創新的精神、務實負責的作風。
發揮學科特色,無償修復革命文物
2023年6月,劉漢龍前往井岡山干部學院學習。在瑞金現場教學點,他注意到當地的重要文物——紅井紀念碑出現了裂隙和生物病害等問題,主動提出應用他所帶領團隊研發的微生物巖土文物保護修復技術,無償修復紅井紀念碑。
紅井是1933年毛澤東主席在瑞金沙洲壩親自為群眾開挖的一口水井,其紀念碑題刻有“吃水不忘挖井人,時刻想念毛主席”,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紅井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在長期露天環境下風吹日曬、霜凍雨淋,紅井紀念碑已出現明顯裂隙和生物病害。瑞金作為重要的紅色旅游區,每天前來參觀學習的人絡繹不絕,出于文物保護和展示的需求,常規的搭建遮蔽物等保護措施并不理想。
在劉漢龍帶領下,土木工程學院楊陽博士和團隊成員發揮學科特色,應用團隊科技創新成果,針對紀念碑的構筑材質以及現存的裂隙發育、片層脫落、空腔等多種病害,開展了CT探傷檢測、三維激光掃描、紅外檢測、巖性分析等多方位的深入研究,歷時三個月,經多次論證后,制定了針對性保護修復方案,采用微生物文物保護修復技術,成功修復了紅井紀念碑。
率先開辟巖土文物保護修復新領域
劉漢龍團隊是國內外率先開展微生物巖土加固技術研究的團隊之一,開辟了微生物巖土加固技術在巖土文物保護修復的應用新領域,先后承擔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在內的縱橫向課題20余項,在國際高水平期刊發表相關論文100余篇。出版了全球首部微生物巖土領域學術專著《微生物土力學原理與應用》,創辦了國際首個生物巖土領域的英文期刊Biogeotechnics。今年,劉漢龍團隊榮獲了加拿大巖土工程學會頒發的年度全球唯一的“Prix Fredlund Award”。在今年10月剛結束的第二屆全國博士后創新創業大賽上,由劉漢龍指導、楊陽博士等負責的“微生物加固巖土文物保護修復技術開發與應用”項目斬獲銀獎,該賽事是我國規模最大、層次最高、覆蓋面最廣的博士后賽事。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以深邃的歷史眼光和深厚的文化情懷,多次前往文化遺產和古跡文物進行考察調研,對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作出系列指示批示。重慶大學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自覺擔負新的文化使命,充分發揮高校科研優勢和社會服務職能,在文物保護和修復領域開展了系列生動實踐。
此前,劉漢龍團隊在多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開展了基于微生物巖土加固技術的研究性保護工作,包括重慶大足石刻、河南張公巷汝窯遺址、甘肅敕賜感恩寺碑、重慶江津石佛寺遺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