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歐洲人文和自然科學院(Academia Europaea)院士、國家級人才方維規(guī)教授,受聘為重慶大學弘深杰出學者、全職加入博雅學院,并在博雅書院報告廳作了題為“Poesie:語言的藝術——黑格爾《美學》的朱光潛譯本訂誤”的就職演講。
方維規(guī)曾旅德二十年,是中國大陸公認的概念史研究重要奠基人,在海外被視為東亞概念史研究的領軍人物之一,其研究成果在比較文學、文學社會學、概念史、海外漢學等多個學術領域產(chǎn)生了廣泛影響。
他和重慶大學有著深厚的學術淵源,早在2014年即在人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作過題為“概念史的理論與方法”的學術講座,引起師生的熱烈回應。
方維規(guī)表示,重慶是一座大氣蓬勃、底蘊深厚的城市,重慶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博雅學院是一所年輕的、充滿朝氣的學院,他很高興能到這里工作,未來將積極謀劃,推動重慶大學文史哲基礎文科的發(fā)展。
講座開始前,主持人、高研院和博雅學院副院長李廣益教授介紹了方維規(guī)的學術成就,對方維規(guī)到院工作表示熱烈歡迎,相信方維規(guī)的加入將對中國語言文學和重慶大學基礎文科的學科發(fā)展、國際交流的深化以及學術影響力的提升發(fā)揮重要的推進作用。
在講座中,方維規(guī)結合自己近年的著作及論文,闡明了概念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及對文學研究的意義,引入中文語境中的“誤譯”問題,進而提出朱光潛譯黑格爾《美學》中為何獨缺“文學”的問題。他細致梳理了黑格爾《美學》中幾個重要術語的歷史語義,由此分析朱光潛譯本的誤譯問題,原意為“語言的藝術”(文學)的“Poesie”被譯為“詩”,原意為“敘事文學”的“Epik”被譯為“史詩”,原意為“詩歌”的“Lyrik”被譯為“抒情詩”,以及朱譯“戲劇體詩”的翻譯問題。這種概念錯位長期限制了中國學界對黑格爾原意的準確認知。從概念史的視野出發(fā),方維規(guī)教授指出,如果不將上述術語與“詩”捆綁在一起,會生發(fā)出更為廣闊且更符合歷史原貌的研究視野。
在交流提問環(huán)節(jié),方維規(guī)與師生進行了深入交流。針對師生提出的關于概念史研究、世界文學等問題,他均給出了簡潔精辟的解答,并鼓勵同學們加強閱讀積累,以興趣為導向,為此后的研究打好基礎。在熱烈的氛圍中,講座圓滿結束。
近年來,重慶大學正圍繞“雙一流”建設,謀劃高質(zhì)量發(fā)展。人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博雅學院秉持“小而精、高起點、綜合交叉”的發(fā)展思路,設立人才專員制度,高度重視高端人才引進與師資隊伍建設。方維規(guī)教授的全職加入,是高研院、博雅學院向著“建成中國最好的博雅教育實驗基地、中國西部最好的基礎文科人才搖籃”這一目標邁出的重要一步。重慶大學將持續(xù)提升人才培養(yǎng)和科學研究質(zhì)量,以更加堅定的步伐向前邁進。
來源:博雅學院
作者:崔文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