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至17日,由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創新發展中心(重慶大學)主辦,重慶大學黨委宣傳部承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藝術傳承基地(川劇·重慶大學)協辦的“2024非遺·重大”在虎溪校區精彩舉行,吸引3.6萬名師生現場參與,光明日報、重慶日報、華龍網、上游新聞等主流媒體報道活動,網絡瀏覽量達50余萬人次。
學校為此次活動打造原創主題曲《簡收姑娘》,由學校派駐綠春縣掛職干部吳炯老師填詞,校友、知名音樂人張世彬作曲,以綠春縣國家級非遺項目《都瑪簡收》為主題,用音樂弘揚千年傳承的哈尼族文化,讓廣大師生更加直觀、深刻地感受非遺傳統文化的魅力,為推進鄉村振興提供精神動力。在開幕表演中,專業團隊與學校師生輪番開展醒獅、舞蹈、川劇變臉噴火等絕活表演,深入展示學校承建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藝術傳承基地(川劇·重慶大學)保護傳承與大力弘揚非遺文化的豐碩成果。
本次活動推出了《彩》《繡》《織》《文》《器》《雕》《食》《體》系列非遺展覽,通過八大非遺技藝圖文和實物展示,面塑、棕編、糖畫、扎染、刺繡等多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精彩亮相。
現場設置了“非遺趣探索”版塊,“學一技”(非遺手工體驗),“享五味”(非遺美食品鑒),“習六藝”(非遺趣味互動)三大內容,帶給師生極致的“72小時”沉浸式非遺文化體驗。
一直以來,重慶大學堅持發揮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藝術傳承基地(川劇·重慶大學)平臺作用,加大經典戲曲劇目、傳統舞蹈等優秀非遺文化資源引進力度,凝聚專業力量打造原創精品,加大展示與交流,原創舞蹈《手龍人》作為唯一擁有獨立舞段展示的高校舞蹈作品亮相央視春晚,傳承弘揚了非遺龍舞深厚內涵與獨特魅力。
下一步,學校將堅持育人導向、突出價值引領,繼續圍繞引進來、走出去、升上去,深化校地合作,加強科技賦能文化傳承,推進數字技術和人工智能與傳統文化的深度融合,做好川劇基地、人才培養與師資隊伍建設工作,打造“AI上川劇”文化數字傳承中心,推出更多“渝字號”精品力作,提高師生傳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自覺性和主動性,為保護與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注入“重大”力量。
來源:黨委宣傳部
作者:周金輝 王雯惠
攝影:晏天心 楊詩怡 胡歆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