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國必先強教,強教必先強師。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大力弘揚教育家精神,充分展示重慶大學教師隊伍立德樹人、自信自強的精神面貌,營造尊師重教的濃厚氛圍。學校推出“教育強國 重大有為”系列宣傳報道,講述重大教師育人故事,講好榜樣動人事跡,踐行初心使命,為建設教育強國貢獻重大力量。
人物名片:孫魄韜,重慶大學電氣工程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面向能源裝備的高性能智能電工材料。曾獲全國青教賽二等獎、重慶市和重慶大學青教賽工科組第一名。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子課題1項,省部級項目3項。曾入選中國電機工程學會“青年人才托舉工程”“重慶英才·青年拔尖人才計劃”,被評為“重慶大學最受學生歡迎教師”。“長大后我就成了你”,在導師影響下,孫魄韜博士畢業后留在了重大。他希望自己也能成為一名優秀的教師,用自己的行動來影響學生。作為一名年輕教師,扎實的教學基本功和獨特的育人理念讓孫魄韜在和學生的互動中共同成長。
結緣教學:教育是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
對孫魄韜來說,“教書育人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教學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心靈的觸碰與靈魂的喚醒。在學生時代,他已從導師司馬文霞教授的身上受到這種感染。“司馬老師是一位十分嚴謹、認真、關愛學生的教師,在留校任教、科研突破、教學創新等一個個關鍵的人生十字路口,是她為我指明方向。”同樣,在參與整理孫才新院士生前資料的過程中,孫院士自傳中的這樣一段話也深深打動了孫魄韜,“大恩與我的,是共產黨,是新中國,給了我一個農村孩子讀大學的機會;大義與我的,是我最心愛的重慶大學,是重慶大學諸多的老師、兄長、同學以及學生,授我以知識,教我做人。而我最舍不得的,當屬我的科研團隊,我們還有很多的愿望等著去實現。”老一輩科研人身上閃著光的科學家精神,讓孫魄韜深受鼓舞。
在優秀前輩的引領下,他也致力于成為這樣的老師。“和學生日常相處要平等,學術上要引導,要當‘導師’。但同時也要尊重學生、引導學生,培養他們獨立從事科研的能力。”在和學生交流學術問題時,孫魄韜常常自稱“狗頭軍師”,謙虛地說“我說得不一定對”,為的就是鍛煉學生自主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學生思維“跑偏”時,他會及時“掌舵”,用自己的知識和經驗為學生答疑解惑,力求培養學生踏實、認真、嚴謹的求學態度。
學生的認可在孫魄韜看來是一種特殊的鼓勵。在給學生提供幫助后,學生回饋的感謝總是讓他感觸良多。“學生會從老師的鼓勵中汲取力量,老師當然也會從學生的認可中收獲慰藉。”2024年,孫魄韜入選第十二屆“重慶大學最受學生歡迎教師”。這是他與學生的“雙向奔赴”,亦是他收獲的最佳禮物。
挑戰與成長:一段自我突破的旅程
今年8月,第七屆全國高校青年教師教學競賽決賽在上海交通大學舉行,孫魄韜榮獲大賽工科組二等獎。競賽中,孫魄韜憑借扎實的教學基本功和精彩的現場課堂講授,獲得了評委的高度認可,為重慶市及學校贏得了榮譽。
參與教學競賽,既是偶然的契機,也是持久的準備。孫魄韜主講的《高電壓技術》和《電路原理》兩門本科課程,分別是高電壓與絕緣技術專業與電氣工程專業領域的核心課程,具有十分悠久的歷史。當面臨身份轉變,他也發現了“育人”的奧妙——“育人”并不只是教師向學生單向傳輸知識的過程,更促進著教師自我的提升。
在與學生教學相長的過程中,也讓他有了更多動力不斷對課程進行完善、更新與迭代。作為教師,他深知自己的第一要務是為國家培養優秀人才,因此把每一節課上好,是讓他十分有成就感的事。“課堂教育不僅是知識的傳遞,能力的培養,更是價值觀的塑造。一門課所輻射到的學生,少則二三十人,多則上百人。如果能把一門課上好,會影響到一個學生,乃至一群學生,其意義重大。”
“把每一堂課上好”這個目標不斷激勵著孫魄韜,也鞭策著他不斷進步。經過近一年的準備,他歷經院賽、校賽、市賽,最終在第七屆全國高校青年教師教學競賽中一路過關斬將,拿下全國工科組二等獎的好成績。而在孫魄韜眼中,這次參賽經歷最寶貴的意義不在于這項榮譽,更是從中收獲的教學經驗。“作為教師,最重要的素質就是教學能力。學校舉辦教學比賽的初衷是磨煉廣大教師的教學基本功,提升教學能力和質量。同樣,這也是我參賽的初心。”站在更高視角上看待問題,讓他看到了教學的更多可能性。
潤物無聲:傳遞知識,不如塑造觀念
“如果把學生比作一臺汽車,知識是輪胎和殼體,學生在解決問題過程中建立的方法論和工程思維是車子的變速箱,而‘遠大理想和堅定信念’才是這臺車子的發動機。”孫魄韜深知,知識的傳授固然重要,但價值觀的塑造對學生而言更是受益終身。
“在教學與科研中我常常反思,為什么有些學生會贊同‘躺平就是躺贏’的觀點?我想其本質問題還是學生缺乏由內而外的驅動力,我們往往給了學生太多的壓力,這些壓力由外而內傳導,時常打得學生‘皮開肉綻’,卻很少‘直擊靈魂’。”如何做到“直擊靈魂”?孫魄韜直言還是要從“內驅力”“主觀能動性”方面著手。而其中,人文社科的知識背景尤為重要。
“理工科學生缺乏人文社科知識背景,就像一臺發動機缺少油料。”如果學生遇到挫折、面對困難時不能從文史哲理中感悟人生,從事科研、學習知識時缺乏家國情懷作為不竭動力,這是不利于長遠發展的。因此,理工科學生更要強化人文社科知識的拓展,讓學生不僅僅“格物、致知”,更要“修身、養性”,方能“篤行、致遠”。這不僅是他對學生的期待,也是他用以激勵自己的人生格言。
在孫魄韜看來,人文素養對于理工科學生而言,絕非可有可無的點綴,而是照亮前行道路的精神燈塔。當科研遇到瓶頸,生活遇到困難,文學經典有時能提供解決之道。他以蘇軾的一生解答學生關于“躺平”和“躺贏”的困惑,鼓勵學生學習蘇東坡在逆境中仍能保持豁達與堅韌的精神,引導學生理解“放下不是放棄,不躺平卻躺贏”的人生哲學,教會他們在面對困難和挑戰時,保持樂觀豁達的心態,堅守本心,不忘初心,不懈追求。
對于孫魄韜而言,作為師者,傳承“教育家精神”也正意味著要保持初心。“正如我導師給予我的言傳身教,我也希望我的教育能夠‘由內而外’,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其關鍵不是我們向學生傳遞什么價值觀念,而是引導學生在實踐中思考什么是正確的價值觀念。”懷揣著對教學的熱愛,孫魄韜一路走一路歌,用行動踐行著自己的教育理想。
來源:黨委宣傳部
作者:曹蔚 齊雨霏 黃帥 徐珺琢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