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課教學實效直接關系著青年學生的全面發展和未來成長,善用“大思政課”是提升思政課教學實效、激發思政課創新活力的關鍵路徑。重慶大學外國語學院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融入高校‘大思政課’實踐育人路徑新模式”為主題,圍繞感悟革命文化、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三條主線,通過八大模塊精心構建“大思政課”實踐育人體系,深度推進校際聯合、東西合作、校地協同,為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提供了有力支撐。
主題引領,探索思政實踐新路徑
重慶大學外國語學院緊扣“‘大思政課’為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筑牢思想根基”這一要義開展思政教育。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融入高校‘大思政課’實踐育人路徑新模式”這一主題的引領下,高校、地方政府部門等各方合作力量共同探索如何將思政理論知識轉化為生動的實踐育人活動,對引導青年學生堅定文化自信,培養具有家國情懷、國際視野的新時代人才具有積極意義。
圍繞三條主線、八大模塊,構建沉浸式育人場景
為了將思政理論知識融合到實踐教學環節,讓思政課更有深度和溫度,學院圍繞感悟革命文化、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三條主線,設計“大禹傳奇”“羌風民俗”“紅色記憶”“偉人足跡”“快樂鄉音”“震后重建”“鄉村振興”“中華民族共同體”八大教學模塊,把思政理論知識融合到實踐教學環節中,構建了沉浸式育人場景,讓學生在實地考察、現場參觀、親身參與中深度體驗不同文化,增強理性認知和情感共鳴。
感悟革命文化:追溯歷史,賡續血脈。實踐團隊走進北川紅色遺址,學習千佛山戰役展現出的革命精神,深化對歷史的認識和對責任的擔當。錄制“行走的課堂”云端思政課,將紅色文化資源與現代教育技術相結合,讓更多學生能夠接受紅色文化的熏陶。
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走進基層,傳遞溫暖。實踐團隊參加《快樂鄉音》節目,見證了抗震救災精神在基層脫貧攻堅、鄉村振興中的生動體現。針對留守兒童開展暑期安全志愿服務,用實際行動傳遞溫暖與關愛。此外,實踐團隊還結合北川實際情況,草擬“行走的思政學校”方案,協助整理《北川“三下鄉”現場教學點一覽表》,為北川文旅發展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羌繡傳承,續寫華章。實踐團隊深入羌鄉,以羌繡為核心,將文化探索、思政教育與專業實踐緊密結合。借助電商直播,帶領觀眾線上游覽云珍羌繡生活體驗館,將文化與經濟有機結合,拓寬羌繡的銷售渠道。同時,實踐團隊還在宣講與紀實環節拍攝多語種紀錄片,擴大羌繡的國內外影響力。學生通過政協系統為北川文旅發展建言獻策,撰寫專項調研報告,推動羌繡在傳承中創新發展。
打破壁壘,拓展“大思政課”育人版圖
學院在“大思政課”建設道路上打破校地、校企以及不同區域高校之間的壁壘,整合線上線下資源,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實踐育人之路。
學院推進校地共建,構建全方位育人體系。一方面,結合北川特色文化資源,打造“行走的思政課堂”,組織學生參與調研、采訪等活動,提升學生外語實踐與跨文化交流能力;另一方面,建立校地齊抓共管模式,高校學院領導帶隊,地方領導支持,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實踐,實現校地資源互補,助力學生成長。
為了以實踐育人傳承文化,學院推動東西部高校合作,和上海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聯合組建團隊,發起建立社會實踐文化育人聯動機制,打造聯合實踐育人課程。團隊成員涵蓋東西部高校外語專業學生及國際中文教育留學生,這些學生走進羌鄉,將理論與實踐結合,學思踐悟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
學院通過結合技術手段與社會資源,構建“課堂內外、線上線下、校地協同”的一體化育人模式,針對羌繡的現代轉化和國際傳播開展實踐教學的多元互動。一方面,在地方政府部門、高校、文化企業和羌繡非遺傳承人之間建立良性溝通協調機制,鼓勵文化企業、羌繡非遺傳承人參與國際文化交流活動,推介羌繡作品,助力其文創產品走向海外市場;另一方面,利用現代文化傳播的手段,加強沉浸式數字化體驗,打造多元、立體、活態的傳播體系,讓羌繡在現代市場中重煥生機。
校際聯合、東西合作、校地協同構建“大思政課”實踐育人體系的探索,為重慶大學外國語學院的思政教育開辟了新的道路,也為其他地方和高校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在未來的思政教育征程中,這一體系將不斷完善和推廣,努力培養更多具有堅定理想信念、扎實專業素養和強烈社會責任感的時代新人,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
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