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由重慶大學、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聯合主辦的“國土空間規劃實踐”杯重慶市大學生建造科普大賽暨第12屆重慶大學建造季在磁器口后街拉開帷幕。依托重慶大學建筑科普教育基地(全國科普教育基地),來自9所院校、27支代表隊的300余名師生匯聚千年古鎮,以“非遺活化+城鄉更新”為脈絡,在8小時內完成27組木構實體模型建造,獻上一場傳統技藝與現代設計碰撞的視覺盛宴。
開幕式上,重慶大學劉漢龍院士、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二級巡視員黃建、重慶大學建筑城規學院院長杜春蘭先后致辭,強調活動以城市更新、鄉村振興為導向,推動非遺技藝與建筑教育融合的實踐價值。隨后,參會嘉賓向27支代表隊頒發施工證書,各代表隊在磁器口后街的五個搭建區域開展建造行動。
劉漢龍致辭
黃建致辭
杜春蘭致辭
頒發施工證書
本屆建造季以“非遺傳承”為主題,引導學生將非遺元素融入空間設計。重慶大學團隊的《璇織木舞》結合廣州塔曲線與榮昌折扇工藝,通過直紋曲面木構展現“小蠻腰”的韻律美,內外層高度差形成動態視覺,木構交錯邏輯再現折扇編織技法,實現非遺的形神傳承。另一作品《斜嵐木境》靈感源于傳統茶室,以新中式木質結構構建三角形空間骨架,白色布幔輕盈垂落,蘆葦環繞,營造隱逸自然的東方美學意境。
《璇織木舞》作品夜景
《斜嵐木境》作品夜景
《以木為詩、筑夢萬家》小組
《苧云織——經緯交織,點面鋪陳》小組
搭建現場,各團隊默契配合,將設計方案轉化為精準地切割與拼接。面對場地高差與工藝難題,選手們巧妙調整節點構造,在傳統木構與創新設計間尋求平衡。往來游客紛紛駐足,用鏡頭記錄建造過程,感受木構智慧。
現場搭建
經過8小時緊張施工,1:1實體模型順利完成。隨后,各團隊依次介紹作品主題、結構與創作思路,并分享從設計到落地的全過程,最終評選出本屆獲獎作品。
活動得到金融街重慶裕隆實業有限公司、山地城鎮建設與新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等單位的大力支持,建造成果作為科普教育展品,將在磁器口后街面向公眾持續開放。作為重慶大學“建筑設計基礎”課程的實踐延伸,建造季一直以來吸引千余名學生參與,足跡遍及山城巷、白象街等歷史街區,逐步形成“課程思政+實踐育人+非遺傳承”的特色模式,為城鄉微空間更新提供青年視角的解決方案。
“從圖紙到實體,每一根木梁都承載著對傳統的敬意與創新的勇氣。”參賽學生表示,通過沉浸式建造,不僅深化了對材料性能與空間營造的認知,更感受到非遺技藝在當代語境下的生命力。未來,活動將繼續以歷史街區為舞臺,推動建筑教育與文化傳承的深度融合,讓傳統技藝在城鄉發展中持續“生長”。
來源:建筑城規學院
作者:胡愛玲 曹穎琦
攝影:建筑城規學院宣傳部及全體志愿者同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