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至25日,第28屆中國計算機系統研討會(ChinaSys’25 春季)在重慶大學虎溪校區舉辦。會議由ACM SIGOPS ChinaSys主辦,重慶大學、華中科技大學與嘉陵江實驗室聯合承辦,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和螞蟻技術研究院提供贊助支持。重慶大學劉鐸教授與華中科技大學劉海坤教授擔任大會主席,南京大學蔣炎巖副教授與華為李鵬飛博士擔任程序委員會主席,重慶大學李秀華教授和重慶大學曾駿副教授擔任組織委員會主席,重慶大學高旻教授和重慶大學鐘刊副教授擔任本地主席。本屆會議吸引了來自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國防科技大學、中國科學院計算所等高校和科研院所,以及華為、阿里云、螞蟻、微軟等企業的近400名專家學者、工程師和青年學生現場參會,線上觀眾超過1000人次,創下歷屆參會人數新高。
本屆會議以“AI時代下計算機系統的底層創新與攻堅路徑”為主題,聚焦大模型技術快速發展背景下,云、邊、端等異構計算環境對算力調度、系統資源管理、數據一致性、容錯機制等提出的新挑戰,探討面向未來的系統創新路徑。
會議邀請多位來自海內外學界與產業界的專家作主旨報告。香港中文大學邵子立教授圍繞“輕量與巨構”探討了內存與存儲系統優化的新思路;北京大學熊英飛副教授從編程語言視角解析其在系統安全中的基礎性作用;華為技術有限公司王佳瑋博士分享了異構多核平臺上的通信系統設計與實踐;香港大學崔鶴鳴教授介紹了面向大模型訓練的三維并行系統Fold3D的最新研究成果。會議期間,來自不同機構的與會人員還就開源內核、Rust并發模型驗證、大模型推理架構、CPU/GPU協同等熱點話題展開了交流與討論。
香港中文大學邵子立教授
北京大學熊英飛副教授
華為技術有限公司王佳瑋博士
香港大學崔鶴鳴教授
會議特別設立了“Mini Panel”環節,推動學界與產業界在前沿課題上的對話與合作。與會專家表示,隨著人工智能尤其是大模型技術的迅猛發展,計算機系統已成為影響智能技術落地效果的關鍵基礎。與算法創新相比,系統研究門檻高、周期長、成果產出慢,需面對復雜底層架構與非功能性需求等挑戰,但其基礎性、戰略性地位日益凸顯。一位與會專家指出:“算法越強,對系統的要求就越高。系統研究者只有在計算、存儲和通信等關鍵基礎上持續深耕,甘當‘AI土建工程師’,不怕苦、不怕慢,才能托舉起智能時代的應用高樓。”
會議“Mini Panel”環節
據悉,ChinaSys創辦于2011年,是我國計算機系統研究領域的重要學術交流平臺,聚焦操作系統、分布式系統、云計算、人工智能系統等關鍵底層技術,致力于推動前沿探索與產學研融合,為國內系統技術研究搭建高水平、開放性的交流平臺。
近年來,重慶加快推進以數字化、智能化為引領的現代產業體系,積極布局數智科技等新興領域。本次會議落地重慶,依托重慶大學、嘉陵江實驗室等科研平臺,強化了系統研究與西部數字產業的深度融合,也為區域科研生態注入了新的活力。參會代表普遍認為,ChinaSys在推動青年人才成長、促進系統研究成果交流、強化學術界與產業界協同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未來,ChinaSys將繼續服務國家科技創新戰略,凝聚計算機系統研究領域的人才資源,助力筑牢數字時代的核心技術底座。
來源:大數據與軟件學院
作者:秦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