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24日,由中國環境科學學會與臺灣環境永續發展基金會主辦,重慶市科學技術協會聯合主辦,重慶市環境科學學會、重慶大學三峽庫區生態環境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承辦的“2023兩岸環保高層專家論壇”在重慶市召開。
會議現場
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理事長、中國工程院院士王金南,臺灣環境永續發展基金會董事長陳龍吉,重慶市生態環境局副局長劉芹,重慶市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唐毅等領導出席大會并致辭。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副秘書長侯雪松主持開幕式。
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副秘書長侯雪松主持開幕式
王金南在致辭中指出,當前,我國已進入加快綠色化、低碳化的高質量發展階段。在綠色轉型中推動發展,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大課題。要建設天藍、地綠、水清的美麗中國,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新格局,需要依靠科技創新。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將進一步加強與臺灣環境永續發展基金會等機構的交流合作,共同支持兩岸青年科技人才成長,推動兩岸生態環境和綠色低碳領域融合發展。
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理事長、中國工程院院士王金南致辭
陳龍吉在致辭中介紹,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和臺灣環境永續發展基金會的環境領域交流合作始于2012年。他指出,共為中華兒女的我們不僅要關注兩岸的生態環境問題,更要著眼于世界環境發展,通過兩岸的環保合作交流,為社會、國家、世界的環境永續發展貢獻我們的力量。
臺灣環境永續發展基金會董事長陳龍吉致辭
劉芹在致辭中指出,重慶與臺灣歷史淵源深厚,合作基礎堅實。重慶愿秉承“兩岸一家親”的理念,著力推動渝臺相關機構、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發揮各自人才優勢,深化生態環境領域的交流合作,實現互惠互利,為進一步建設美麗中國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國家做出貢獻。
重慶市生態環境局副局長劉芹致辭
唐毅在致辭中指出,重慶和臺灣兩地交流密切,2022年重慶獲批設立第六個“海峽兩岸產業合作區”,舉辦的“重慶臺灣周”已成為渝臺交流合作的重要載體。他強調,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根基。重慶將與臺方加強在產業、人文、學術等方面的深層合作,共促生態文明建設。
重慶市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唐毅致辭
隨后,重慶市環境科學學會理事長、重慶大學環境學院院長何強教授和臺灣云林科技大學洪肇嘉教授共同主持了主旨報告。王金南以《生態產品第四產業的發展和實踐》為題,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名譽主任杜祥琬以《廢棄物資源化助推碳達峰碳中和——由“無廢城市”試點走向“無廢社會”》為題,旺旺集團副董事長、中華永續城市發展基金會董事長周錫瑋以《永續碳中和的生活》為題,世界科學院院士、臺灣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專家劉紹臣以《應對氣候暖化: 地球工程》為題、臺灣綜合研究院原副院長黃宗煌以《循環經濟的推動策略與影響評估》為題,國家長江生態環境保護修復聯合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首席科學家宋永會以《長江生態環境保護修復體系構建與應用》為題,生態環境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副所長徐海根以《生物多樣性觀測網絡與保護目標設計的技術體系》為題,何強以《城市超標降雨預控預警技術》為題,為大會作了精彩的學術報告。
本屆論壇以“綠色低碳發展 共建生態文明”為主題,安排了5個專題分會場、58個學術報告,研討議題涉及氣候變化與碳中和、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保護修復、無廢城市與永續物質管理、環境教育與企業環境治理。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第六、七屆理事長王玉慶出席會議,包括41位臺灣代表在內190多名來自兩岸生態環境、地質、經濟、社會、能源、鋼鐵、教育等領域的專家學者和企業代表等匯聚一堂,分享了兩岸綠色低碳技術前沿進展與未來合作展望。
兩岸環保高層專家論壇是由中國環境科學學會與臺灣環境永續發展基金發起并主辦的兩岸學術交流會議,每年輪流在兩岸舉辦,至今已舉辦了九屆。論壇邀請兩岸專家學者就共同關注的環境保護議題進行交流研討,為兩岸學者搭建了重要的學術交流平臺,增進了兩岸生態環境領域的科技交流與合作,深化了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成為聯系融通兩岸環保界的重要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