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2024年7月10日23:00,重慶大學附屬三峽醫院作為第一完成單位和第一通訊作者單位聯合清華大學、北京協和醫院以及中南大學湘雅醫院,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Nature》(自然)發表最新研究成果。論文題目為《Tumor vasculature at single-cell resolution》(單細胞分辨率的腫瘤脈管圖譜)。論文通訊作者為重慶大學附屬三峽醫院副院長印明柱教授。
此項研究首次構建了最大規模的泛癌種脈管系統全息細胞圖譜,為充分理解腫瘤血管生成的復雜過程提供了全景視角,同時為臨床提升抗血管生成療效提供科學方案。這項工作標志著重慶大學在醫學研究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具有里程碑意義。
腫瘤的發生與進展和血管的生成息息相關。血管通過運輸營養使腫瘤細胞得以增殖及轉移,是腫瘤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全面揭示腫瘤血管微環境特征、篩選為腫瘤細胞供能的關鍵內皮細胞,通過干預營養供給,能夠為臨床腫瘤患者的精準治療提供有力依據。
血管細胞、淋巴管細胞以及壁細胞的演進特征和關鍵調控機制
因此,在該研究中,印明柱教授團隊利用人類31種惡性腫瘤單細胞轉錄組測序數據,深入剖析了泛腫瘤微環境中血管內皮細胞、淋巴管內皮細胞和血管周圍細胞的共性與特性功能分群、清晰闡釋了腫瘤誘導血管生成各個階段主要組成的細胞類型及功能特征。研究團隊指出,腫瘤誘導的血管出芽起始階段的尖端細胞的出現,不僅標志著腫瘤患者的疾病進展,還與不良預后密切相關。研究發現這類細胞的占比可以指示抗血管生成治療療效。綜上,此類細胞在抗血管生成療法的伴隨診斷中具有重要意義,是未來臨床治療中指示持續性療效獲益的有力生物標志物。同時,團隊正在根據以上研究結果,全力推進產學研一體化工作,為進一步抗血管治療腫瘤療效評估的臨床應用奠定基礎,期望未來能造福更多腫瘤患者。
血管生成出芽與抗血管生成療法的機制解析
印明柱教授為國家級青年人才,現任重慶大學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重慶大學附屬三峽醫院副院長、醫學病理中心、臨床研究中心、腫瘤早期診治中心及轉化醫學研究中心主任、中線(NUT)癌??浦魅?。印明柱教授長期從事腫瘤表觀遺傳學、腫瘤生物學、腫瘤免疫學和創新藥物轉化研究,致力于腫瘤新技術和新藥研發10余年。發表SCI論文110余篇,其中以第一及通訊作者發表SCI論文50余篇; 研究成果發表在《Nature》《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The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Journal of Hepatology》《Circulation Research》《Nature Communications》等雜志。2023年,團隊牽頭編寫并發布國內首個《中線(NUT)癌診斷與治療專家共識》,在此基礎上,將于今年發布《中線(NUT)癌診斷與治療指南》,為臨床醫師提供更加明確規范的診斷和治療參考依據。在新藥研發領域,團隊獲國家1.1類新藥臨床批件5項,其中進入Ⅰ期和II期臨床試驗階段的藥物各2項。
今年5月30日,重慶大學與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歐洲科學院院士費倫茨·克勞斯簽署特聘協議,并同步揭牌成立“重慶大學附屬三峽醫院&前沿技術交叉研究院-費倫茨·克勞斯諾貝爾獎工作站”,這也是費倫茨·克勞斯教授在中國的首個諾貝爾獎工作站。印明柱教授與費倫茨·克勞斯教授達成合作共識,雙方將共同推進阿秒脈沖技術在腫瘤微環境異質性研究中的應用,為腫瘤早期診治工作提供新方法。
一直以來,重慶大學始終胸懷“國之大者”,牢固樹立“國家隊”意識、勇擔“國家隊”使命、聚焦“雙一流”建設,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緊密結合重慶市“416”科技創新戰略布局和“33618”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進一步推動科技創新與醫學研究的深度融合,并以新醫科建設為統領,依托學校綜合學科與工科優勢,堅持“高起點、研究型、入主流、有特色”建設原則,加快推進醫學學科建設,大力促進醫工、醫理、醫文多學科交叉融合,努力發展“大學科”“大專業”,服務“大國計”“大民生”。目前醫學院已在高水平學科建設、高質量科學研究、一流人才隊伍和高端科研平臺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效,并逐步構建起了醫教研融合協調發展的附屬醫院體系。展望未來,重慶大學醫學學科建設將以更高質量的辦學實績和育人成效,更好地服務支撐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建設,為奮力譜寫“百年新重大”高質量發展新篇章貢獻力量,為健康中國建設做出“重大”貢獻。
圖文來源:附屬三峽醫院 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