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至14日,天文重器與科技創新研討會在重慶舉辦。本次研討會以“天文重器與科技創新”為主題,由中國天文學會、天文科普工作協作組、重慶市科學技術協會、重慶大學聯合主辦,重慶大學空間科學研究院、重慶天文學會、重慶大學理學部、重慶大學出版社聯合承辦。研討會期間,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和重慶大學共同組織的“科學與中國”中西部行活動,走進中小學校園科普天文知識。
研討會邀請到來自全國各天文研究機構、高校和科技企業等相關部門和行業的百余名科研人員和學生代表,大家共聚一堂,分享了最新的研究成果,交流前沿的技術理念,共同探討未來天文科學與技術的發展方向。
重慶大學校長助理朱才朝教授在開幕式上致歡迎辭,重慶市科學技術協會黨組成員、副主席戈帆女士、中國天文學會副理事長、北京天文學會理事長、北京大學吳學兵教授、天文科普工作協作組郝晉新組長、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周德進先生參加開幕式并致辭。重慶大學空間科學研究院院長謝更新教授主持了開幕式。
13日上午,院士報告環節由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副臺長趙公博研究員主持,中國科學院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崔向群院士首先作了《LAMOST(郭守敬望遠鏡)的科技創新》的報告;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天府宇宙線研究中心曹臻院士的報告題目是《多信使天文學時代的地面伽馬射線望遠鏡》;重慶大學楊士中院士向大家介紹了《DIC空天太陽能電站與射電天文望遠鏡》。
13日下午,專題研討會由浙江大學天文研究所所長康熙教授主持,謝更新和與會者分享了《月球上首次生物實驗與地外星球洞穴生存基地研究》,北京大學的吳學兵教授給大家介紹了《中國大型通用光學望遠鏡EAST項目》,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陳學雷研究員以《探索鴻蒙初開的時刻》為題,向大家介紹了鴻蒙計劃,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孔旭教授為大家報告了《光學時域巡天利器-墨子巡天望遠鏡》,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孫京海正高級工程師向大家介紹了《中國天眼的建設歷程與運行成果》。
八位演講嘉賓通過作報告形式碰撞出了更多的新思維火花,為參會人員尋找到更好的合作良機。天文重器與科技創新結合后,這一人類探索宇宙奧秘的重要工具將得到源源不斷的核心發展動力。
此次研討會通過快手平臺“上知天文”直播賬號進行了全程網絡直播,在線收看人次突破110.1萬。
11月14日,重慶大學第二期“科學讀書匯”學術沙龍在重慶大學A區主教學樓506舉行。重慶大學副校長盧玉義出席并致辭,崔向群受邀作主題演講。崔向群院士作《中國天文觀測設備(儀器)的發展和創新》主題分享。與會嘉賓通過與天文學領域著名專家深入對話,了解天文科技前沿動態,近距離感受科學家風采,激發了仰望星空的科學興趣。
通過這次研討會,主辦方希望能夠進一步加強我國天文科學與技術領域的交流與合作,推動天文重器的研制與應用,為我國的天文事業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同時,也希望能夠開展多種形式的天文科普,傳播天文知識,激發和引導更多的年輕人熱愛科學、追求真理,為科技創新培養更多的后備力量。
在此次學術交流會開始之前,組織了到會的部門專家參加了和少先隊員們大手牽小手,共同見證重慶大學小博士工作站“科技之光”講壇正式啟動活動。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光學天文研究部主任姜曉軍教授作為首位講壇專家,用一幅幅波瀾壯闊的宇宙圖片,為同學們開啟了一堂精彩而豐富的《宇宙之美》科普講座。
會后,與會專家部分代表到九龍坡區就天文觀測基地建設等工作進行對接交流。
來源:空間科學研究院
作者:張高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