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3日,科睿唯安公布的ESI最新統計數據顯示,重慶大學計算機科學進入ESI全球前千分之一,標志著該學科已經邁入世界一流前列水平,成為學校繼工程學、材料科學、化學之后,第4個進入ESI全球前千分之一的學科,學校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學和優勢學科取得新進展。
重慶大學計算機科學領域涵蓋計算機、通信、大數據、自動化、光電5個學院的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軟件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儀器科學與技術、光學工程6個一級學科。其中,儀器科學、控制科學與工程進入軟科世界一流學科全球前50名,計算機科學與工程、通信工程位居軟科世界一流學科全球前100名,學校信息學科整體水平快速邁向世界一流。
目前,重慶大學共有16個學科進入ESI全球前百分之一,其中工程學、材料科學、化學、計算機科學4個學科進入前千分之一,工程學已進入前萬分之一行列。
據悉,ESI(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基本科學指標數據庫)是當今世界范圍內普遍用以評價高校、學術機構、國家及地區國際學術水平及影響力的重要評價指標工具之一。通過論文數、論文被引頻次、論文篇均被引頻次、高被引論文、熱點論文等5個指標,以學術論文產出為基礎對國家和地區科研水平、機構學術聲譽、科學家學術影響力以及期刊學術水平進行全面衡量。所有統計數據每兩個月更新一次。一般來說,進入ESI全球排名前百分之一的學科是優秀學科,前千分之一的學科是卓越學科,前萬分之一的學科則是頂尖學科。
一直以來,學校始終以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學和優勢學科為目標,把學科建設作為學校發展根基,高度重視以計算機科學為代表的信息學科發展,將“提升信科”納入學科發展總體思路,聚焦質量、內涵與特色,不斷強化“大信息”領域學科的內涵建設和能力提升,推動學科集約化高質量發展,在支持培育一流學科發展的同時,大力促進新興學科、交叉學科發展,不斷打造新的學科增長點。
持續推動學科布局調整優化。以謀長遠、重內涵、強質量為指針,推動“大信息”領域學科、學院優化調整,進一步凝聚學科建設合力,高標準優化重組大數據與軟件學院、微電子與通信工程學院,提速建設人工智能學院、人工智能研究院等,實現“大信息”學科建設力量更加集中,與工科、理科、人文社科、醫科發展更加協調,學科布局與國家重大戰略、經濟社會發展、學校發展定位更加適應。
大力推動信息學科賦能傳統學科轉型升級。積極響應國家新興產業領域戰略布局,凝練建設智能制造、智慧能源、智能建造、智能通信、智能汽車等13個“人工智能+”學科群,優先增設、精心打造智能制造工程、智能感知工程、智能采礦工程、智能建造、智能醫學工程、儲能科學與工程等11個新興交叉學科專業,打造具有中國特色、重大風格的“人工智能+”學科專業體系,切實推動傳統學科與人工智能學科融合發展,服務支撐重要領域、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壯大。
著力加強信息學科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學校入選教育部計算機“101計劃”首批試點高校,“曙光計算機拔尖班”入選教育部“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基地”,大數據與軟件學院入選教育部、工信部首批“特色化示范軟件學院”。信息學科現有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件工程、通信工程、自動化等10個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以及人工智能、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等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矢志培養一大批適應國家、地方、行業及產業發展需求的拔尖創新人才。
加快打造數智科技創新高地。牽頭謀劃建設嘉陵江實驗室,聚焦“數智+裝備”領域,以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高端裝備等戰略性前沿科技為引領,著力建設國際領先的高端數智裝備與系統產業基地。深化與華為、百度、中國移動等企業戰略合作,推動建設未來芯片測試平臺、智算中心等高能級平臺集群,加快部署AI教育大模型,打造高等教育數字化標志性成果。與長安汽車、賽力斯等企業合作研發智能座艙、“車-路-云”協同平臺等,促進高水平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助力新能源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和智能化升級。
來源:發規處(雙一流辦)
作者:包晗 樊小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