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綠春,有這樣一群人,他們來自五湖四海。大學畢業后懷揣著自己的夢想,深入山區幫助那里的孩子們,他們就是——重慶大學第23屆研究生支教團綠春分隊。
10年,54個人,一年一年播下夢的種子過去從未間斷,未來仍將繼續
綠春縣位于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西南部,哀牢山南出支脈西南端,東與元陽、金平兩縣接壤,北與紅河縣相連,西北鄰墨江縣,西南隔李仙江與江城縣相望,東南與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毗連。在這樣一座坐落在山頭的小縣城,重慶大學第23屆研究生支教團綠春分隊的老師日夜堅守,守護孩子們的夢想,為山區孩子播下夢的種子。
在綠春縣第一中學(初中部),支教團成員時刻不忘母校的囑托和身上的責任,迅速克服生活上的不適應,轉變角色,承擔起年級將近一半班級的數學、地理以及生物教學工作,在最短的時間內成為學生們信任的老師。
作為科任老師,面對學習基礎薄弱的學生,支教團成員敢于創新教學模式,充分利用當地學校的硬件資源,使用一體機教學,用數學趣味故事、生物紀錄片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課上與學生積極互動,課下給同學耐心講解,從最基礎的知識講起,為同學們一點點補上課業的差距,教學效果顯著,支教團所教學科成績均名列年級前列。
從早讀到晚自習,學生紙于筆尖的不僅是知識的沉淀,亦是老師們無聲的陪伴。在結束了白天的學習過后,晚課鈴聲帶來的是夜的沉浸,也是夢的開始。
重慶大學第23屆研究生支教團綠春分隊蔣興順:
來綠春支教之前,我對這邊也有大概的了解,和這邊的孩子一樣,我也是從大山、從農村走出來的孩子,結合我個人的成長經歷,我認為這邊的孩子也想擁有一個了解外面世界的窗口,也想去外面的世界走一走、看一看。正式開始支教,隨著對生活的熟悉和對孩子的深入了解,我們切實地感受到孩子強烈的需求,重慶大學第23屆研究生支教團綠春分隊便開展了以“外面世界”為主題的宣講活動。我們以綠春一中為立足點,將這門課程輻射到更多、更偏遠的鄉鎮中學,打造了“1+2+4=∞”的支教模式。
10年間,重慶大學研究生支教團的支教老師一批接一批,支教的服務模式也在不斷完善,但唯一不變的,是支教的精神薪火相傳。研究生支教團不斷汲取經驗,力求創新,打造出了一個嶄新的支教服務模式——“1+2+4=∞”支教服務模式。
重慶大學第23屆研究生支教團綠春分隊 金子?。?/p>
重慶大學研支團在深刻把握山區學生身心特點和成長需求的基礎上,認真總結重慶大學教育幫扶多年工作經驗,總結了“1+2+4=∞”支教服務模式。通過發揮支教老師的自身優勢,激發山區學生走出大山的渴望以及刻苦學習的內生動力,從而實現多元、全面的發展。
重慶大學第23屆研究生支教團綠春分隊 岳嬌:
我們打造的“1+2+4=∞”支教服務模式中的“1”指的是一個宗旨。我們鼓勵學生以自信開放的心態去奔赴山外的世界,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其中,自信是希望學生對自己的家鄉前景充滿希望。熱愛家鄉、建設家鄉,并且去推廣家鄉,而開放是希望學生以包容的心態面對世界,勇敢地接納外界的事物。
重慶大學第23屆研究生支教團綠春分隊 蔣興順:
(兩條路徑中的)“立志之徑”是指,團隊開展“外面的世界”立志宣講、特別學生特別關愛、熱愛家鄉系列活動,通過點面結合的方式,在尊重學生成長特點和熱愛家鄉深厚感情的基礎上,激發孩子走出大山的欲望。
重慶大學第23屆研究生支教團綠春分隊 劉芝鈺:
(兩條路徑中的)“賦能之徑”是我們團隊通過開展日常教學、課后服務和“微心愿”等活動去提高孩子們對知識的轉換和吸收,以及通過對接前鋒足球隊等校際幫扶資源和捐贈書籍、文具等物資去提高孩子們追求夢想的主客觀能力。
重慶大學第23屆研究生支教團綠春分隊 胡程瑜:
模式中的“4”指代四力驅動,即“需求力”“推動力”“內源力”和“影響力”。在四重動力機制的驅動下,該模式可以得到一個經久不衰的穩固發展和持久有效的多元化推廣。
重慶大學第23屆研究生支教團綠春分隊 徐揚詩雨 :
最后,我們的支教服務模式落腳于一個無限符號上。無限代表著跨越地理阻隔,更代表著擁抱無限可能。我們始終鼓勵著山區孩子以自身特點去絢麗多元、多彩的人生夢想,到山外更廣闊的世界中成長成才,最后,去擁抱屬于自己的、擁有無限可能的精彩人生。
自2012年重慶大學定點幫扶綠春縣以來,已經選派9屆研究生支教團54名支教老師在綠春縣第一中學和第二中學等學校開展支教工作。目前,重慶大學第23屆研究生支教團綠春分隊在綠春縣第一中學支教服務9個月,用青春和責任書寫著綠春教育事業成長新篇章,在祖國西南端的小縣城播下希望的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