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公布了第八屆教育部直屬高校精準幫扶典型項目推選結果,重慶大學報送以及參加的3案例全部入選。入選項目數與另一高校并列第一。
近年來,學校緊密圍繞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總體要求,全面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促進鄉村振興教育和教育振興鄉村的良性循環,突出智力幫扶,注重將鄉村振興工作轉化為學校育人資源,圓滿完成各項幫扶工作任務,涌現出大批優秀的典型案例。
“聆聽綠春”——聲景數字化助力民族地區文化振興
自2019年起,學校成立哈尼聲景團隊,依托定點幫扶工作,結合聲景學理論,就綠春縣哈尼古歌保護、傳承與創作等展開深入研究,探索出一條以民族文化、自然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為聚焦點進行文化數字化建設與創新文旅發展道路。
聲景團隊先后11次走訪紅河州綠春縣等哈尼族聚集地,行程5000多公里,走訪30多個鄉鎮,走訪并錄制了13組哈尼古歌傳承人團隊,深度調研3個哈尼傳統村落。收錄哈尼古歌1300余首,修復118盤磁帶數據,時長4160分鐘,音頻、視頻數據容量共計7T。現已制作紀錄片2部,并將哈尼古歌形成數字出版物出版電子專輯2期。
2023年5月,以綠春縣有聲文化為主題的聲景展覽“綠春之聲”在重慶大學開展,展覽運用數字化聲景設計,通過哈尼古歌聲景重現,讓非物質文化遺產“活”起來。同時邀請綠春縣當地哈尼古歌傳承人到學校進行演出,加強兩地文化交流,推動綠春當地文化走出去,吸引外地游客走進來。
“1+2+4”——探索鄉村振興實踐育人新模式
學校始終堅持將實踐育人融入鄉村振興工作中,并逐漸探索形成“1+2+4”鄉村振興實踐育人新模式。“1”即圍繞“實踐育人”這一重要目標,“2”指培養了一支立場堅定、初心不變、甘于奉獻的研究生支教團和一個以“一心一德興鄉村、踔厲奮進做前鋒”為理念的學生服務鄉村振興志愿者協會,“4”代表深入實施“創新創業樹聲行動”“社會實踐熔爐行動”“志愿服務啟邦行動”“深造就業揚帆行動”四大行動。通過“1+2+4”鄉村振興實踐育人新模式,學校扎實推進西部計劃志愿者培養培育工作,積極引導學生參與服務鄉村振興,通過廣泛開展助力鄉村振興主題志愿服務活動,在助力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工作中增強實踐育人成效。
2012年以來,學校先后派出11批66名志愿者赴綠春送教下鄉,累計授課超22000余課時,覆蓋學生超10000余人。舉辦“外面的世界”宣講、“前鋒加油站”、“青春說”系列主題團課、“前鋒杯”書法大賽、“一對一”結對關愛等一系列志愿服務活動。以支教實踐申報的《春綠山外——山區教育“志智雙扶”新實踐》項目,獲得第八屆“互聯網+”大賽紅旅賽道重慶賽區銀獎。
聯盟協同——積極搭建“組團式”幫扶新平臺
學校根據自身學科特點和幫扶地域實際,先后參加“高校消費幫扶聯盟”“高校城鄉規劃幫扶聯盟”“高校健康幫扶聯盟”“G10定點幫扶協作組”等幫扶團體,推進“組團式”幫扶;舉辦“高校消費幫扶聯盟”大會,當選第二屆高校消費幫扶聯盟組長單位;舉辦“高校消費幫扶聯盟與重慶市食品行業(商)協會聯盟產銷對接交流會”“川渝及在黔幫扶部屬高校助農產品包裝設計大賽”等一系列幫扶活動,獲得教育部領導和兄弟高校好評。
據了解,學校還將繼續發揮高校特點和專業優勢,突出智力支持,從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五方面持續發力,開展與高校、企業和政府的組團幫扶,助力鄉村振興,并注重將幫扶工作與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緊密結合,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幫扶模式、育人經驗和典型做法,助力幫扶地全面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