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 2024年06月21日 19時00分
地點 : A校區博雅書院報告廳
主辦單位 : 重慶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
協辦單位 : 重慶大學中文系 重慶大學文藝復興與文明互鑒研究中心
主講人 : 劉津瑜 教授
利瑪竇的《二十五言》(1599年譯,1604年刊)可以溯源到羅馬時代哲學家愛比克泰德的《手冊》(Enchiridion),但兩者之間應該有中間版本,而且《二十五言》和晚明耶穌會士的中文“譯本”一樣,對“源”文本干預甚多,干預手法包括揀選、添加、刪減、替換、重寫,等等。本次講座通過對比利瑪竇《二十五言》、愛比克泰德《手冊》的希臘文本、《手冊》經天主教轉化的希臘文文本、《手冊》的拉丁文文本,來探討不同歷史時段、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的書寫者對《手冊》的增刪、改寫與提煉,在此基礎上論證利瑪竇的《二十五言》是一篇帶有強烈“主動性”的文本:它不但重置了愛比克泰德思想中的關鍵概念,并且將儒家經典中的關鍵概念置于新的語義關系網絡中,以此重新構建這些關鍵詞的內涵與外延。此外,《二十五言》似乎刻意選取了儒家討論較多、爭議性較大的歷史案例,目的或許正是為了激起讀者對文本做出反應。
主講人簡介:
劉津瑜,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羅馬史博士,目前為美國埃默里大學(Emory University)歷史系羅馬史講席教授(Betty Gage Holland Professor of Roman History)。曾任美國德堡大學(DePauw University)古典系教授及該系系主任,2014年起兼任上海師范大學特聘教授、博導。曾任(美國)古典學會(Society for Classical Studies)理事。主要研究領域為羅馬帝國史、羅馬城市社會關系、拉丁銘文學、西方古典學接受史和古羅馬文學漢譯。曾在北京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紐約大學、英屬哥倫比亞大學、俄亥俄州立大學任訪問學者,并曾受邀在牛津大學、布朗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斯坦福大學、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古典學會、古代史學家學會(Association of Ancient Historians)等做過100多次學術報告或主旨講座。
編輯:曹蔚
責編:韋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