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至15日,2024年智能安全控制會議在四川綿陽舉辦。本次會議由重慶大學、中國儀器儀表學會、中國仿真學會、西南科技大學聯合主辦,自動化學院和復雜系統安全與控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要完成了該次會議的組織和管理工作。會議聚焦智能安全控制領域的新技術、新理論、新思路、新應用等展開,旨在推動相關領域科研工作者知識技術的充分交流與共享,促進智能安全控制理論與實踐的深度融合。會議共安排了10個大會報告、18個專題報告,并設置3個專題研討論壇和2個分會場。
中國科學院院士姜杰,四川省綿陽市教育體育局局長王永昭,西南科技大學黨委副書記蘇偉洲,中國儀器儀表學會監事長吳朋,中國仿真學會賈英民教授,重慶大學先進技術研究院院長謝更新分別在開幕式上致辭。
參加會議的還有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于海斌,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原副總設計師劉晉,中國自動化學會副理事長周東華教授,中國兵器裝備集團自動化研究所有限公司董事長周勇,中國電子科技集團首席科學家柴霖,以及來自于重慶大學、西南科技大學、浙江大學、國防科技大學、廣東石油化工學院、鵬城實驗室等高校和研究院所的專家學者共計500余人。
重慶大學復雜系統安全與控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柴毅教授擔任大會主席并主持開幕式。
姜杰在開幕式上致辭表示,智能安全與控制是當前國家戰略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眾多的科技工作者在該領域進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和應用,形成了一系列具有重大影響力的科學理論和技術方法體系。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處于歷史的交匯期,越來越多的年輕學者參與進來貢獻新鮮力量,本次會議的召開,是勇立智能安全控制技術發展潮頭,恰逢其時。
隨后進行了大會報告,由重慶大學自動化學院黨委書記尹宏鵬教授和院長蘇曉杰教授主持。
劉晉以“中國空間站及應用”為題,重點介紹了中國空間站建造、空間站應用支持、空間站運營維護的相關情況。并闡述了空間站建造與運維面臨的挑戰和科技難題,指出了空間站建造與運維未來發展的方向和關鍵技術。
于海斌以“具身智能與智能機器人”為題在線進行了報告,回顧了具身智能發展的歷史,分析了具身智能系統的特點,展望了具身智能機器人發展值得關注的前沿技術方向,總結了具身智能迫切需要突破的關鍵技術和未來發展方向。
周東華以“復雜系統智能安全監測理論及其應用”為題,針對關乎國計民生與國家安全的大型復雜系統、分析了智能安全監測理論的研究范疇和相關關鍵技術,總結了近年來取得的原創性與突破性研究成果,并介紹了若干成功應用案例。
謝更新以“月球首次生物實驗及地外星球洞穴生存基地建設探索”為題,介紹了國家探月工程生物實驗載荷的立項背景,總體方案,研制歷程,取得的成果與影響,并對地外生存基地建設方案、關鍵技術、地面模擬驗證進行了展望和探討。
周勇高級工程師、吳朋教授、宋執環教授、文成林教授、尹宏鵬教授、張華教授等6位專家,也針對各自在智能安全控制領域的最新進展與應用進行了報告,并分享了他們解決問題的思路和研究成果。這些報告在航天、新一代人工智能、機器人、現代工業、先進制造等領域展示了我國在科技和社會發展上的不懈努力和輝煌成就,為青年學者的研究方向和發展提供了寶貴建議。
在專題報告和專題研討論壇上,來自全國各地從事智能安全控制研究的專家學者濟濟一堂,圍繞主題進行了熱烈而極富前沿性、創新性、建設性的探討。多位嘉賓還展望了復雜系統智能安全監測、生產安全管理、智能工廠等重要方向的前景,不少參會同學表示,通過會議真切地感受到了中國的大國力量、大國自信。
此次會議為智能安全控制領域提供了一個優秀交流研究成果和學術觀點的平臺、也是一場精彩紛呈的學術盛宴,是自動化學院和復雜系統安全與控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組織的眾多學術活動的一個縮影。會議的舉辦不僅集聚了國內相關領域的頂尖專家、資深學者、青年才俊的共同參與,更讓眾多博碩研究生同學們領略到了智能安全控制的魅力,激發了他們對該領域研究的熱情。也對促進控制科學與工程、人工智能、仿真技術、儀器科學與技術等學科方向的發展、提升學科建設實力起到重要的作用。
據悉,“智能安全控制會議”是首次在綿陽召開,該會議將作為自動化學院和復雜系統安全與控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一個常設的學術會議按年度持續舉辦。
來源:自動化學院
作者:張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