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9日,“第五屆城市氣候與城市設計國際研討會”在重慶大學建筑城規學院拉開帷幕。本次會議由重慶大學主辦,重慶大學建筑城規學院、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山地城鄉規劃分會承辦,吸引了來自國內外城市氣候與城市設計領域的專家學者、行業代表等參會。重慶大學副校長劉貴文,重慶市規劃學會副理事長、教授級高級工程師許駿,重慶大學建筑城規學院院長杜春蘭出席開幕式并致辭。會議開幕式由重慶大學建筑城規學院黨委書記李和平主持。
大會開幕式
開幕式上,劉貴文指出,推動城市氣候韌性建設是高質量城市化發展的必由之路,期待通過本次大會深化產學研合作,為城市可持續發展提供理論與技術支撐。許駿強調,面對極端氣候挑戰,需強化規劃引領與技術創新,提升城市基礎設施的氣候適應性。杜春蘭表示,學院將以此次會議為契機,搭建國際化學術交流平臺,推動跨學科融合創新。
大會為期4天,圍繞“城市氣候適應、設計引導與人居環境質量提升”核心議題,設置了開幕式、主旨報告等環節。在主旨報告環節,20位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聚焦城市氣候適應領域,帶來了多維度的學術分享。主旨報告A場中,同濟大學吳志強教授圍繞“構建氣候適應型城市:城市規劃新策略”展開論述,提出通過規劃創新提升城市氣候韌性的路徑;新南威爾士大學Deo Prasad教授探討了“凈零碳建筑與城市的技術工具”,強調技術革新對實現碳中和目標的關鍵作用;蒙納士大學Yuming Guo教授則以“氣候變化、城市綠地與健康”為主題,揭示了城市綠地系統在緩解氣候壓力與增進居民健康方面的雙重價值;重慶大學李和平教授聚焦“氣候變化背景下的歷史環境預防性保護”,提出歷史城區氣候適應性更新的新思路。
吳志強教授致辭
Deo Prasad教授致辭
Yuming Guo教授致辭
邊蘭春教授致辭
李和平教授致辭
主旨報告B場中,東南大學楊俊宴教授分享了“氣候適應性導向的城市設計數字方法探索”,展示了數字化技術在城市氣候模擬與設計優化中的應用;昆士蘭大學Ali Cheshmehzangi教授強調“將氣候韌性納入高質量城市化議程”的必要性,呼吁建立跨學科協同的規劃機制;華南理工大學王世福教授以“城水共治的研究與規劃實踐”為題,介紹了水資源管理與城市氣候治理的協同策略;重慶大學徐榮彬教授則從“高溫天氣的健康及表觀遺傳效應”切入,探討氣候適應性設計的生物學基礎。
主旨報告C場中,武漢大學邵振峰教授圍繞“中國城市高分辨率物質存量制圖與隱含碳評估”,闡述了城市物質空間量化分析對低碳規劃的支撐作用;德國弗萊堡大學Andreas Matzarakis教授分享了“熱應力評估在城市氣候治理中的關鍵作用”,提出建立精細化的熱環境監測體系;哈爾濱工業大學冷紅教授聚焦“寒地城市社區公共空間的全季節適配性”,為不同氣候區的城市設計提供了差異化思路;重慶大學何寶杰教授則系統解讀了“熱韌性城市規劃設計技術與路徑”,提出從空間布局到材料應用的全流程解決方案。
會議合照
本次研討會通過多元的學術交流與思想碰撞,不僅展示了城市氣候與城市設計領域的最新成果,更凝聚了“以設計創新應對氣候挑戰、以跨學科協作推動可持續發展”的共識。會議為國內外學者提供了分享經驗、探討前沿的平臺,有望推動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的理論創新與實踐落地,為全球城市應對氣候變化挑戰貢獻中國智慧與方案。
來源:建筑城規學院
作者:胡愛玲